伊莉討論區

標題: 台灣國文考試的荒謬之處 [打印本頁]

作者: liuyurui    時間: 2019-3-16 04:13 PM     標題: 台灣國文考試的荒謬之處

本帖最後由 liuyurui 於 2019-3-16 04:20 PM 編輯

最近看到一則考題,讓我感到台灣的國文考試實在很荒謬:

以下「從」字的解釋,哪一選項與其他選項並「不」相同?
: (A)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
: (B)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 (C)楚襄王「從」宋玉、景差於蘭臺之宮。
: (D)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

在古漢語裡,動詞有一種 "使動" 用法。某些動詞在後面有受詞的狀況下可理解為 "使 A 從事 ......"。
"從" 本來是 "跟隨" 的意思,但在A、 C 和 D 例中表 "使 ......  跟隨" ,意思就是 "率領...., 帶領......"。

這種解釋要去看這些句子的出處的上下文才知道的,不然光看這四句話,將 "從" 解釋為 "跟隨" 也說得通。
可是考試是直接從不同的(甚至是學校沒教過的)文章中選四個句子,就要考生判斷 "從" 的意思,可是 "跟隨" 和 "帶領" 幾乎是相反的意思。就算了解古漢語的語法特性,考生在沒有上下文、又沒看過這些文章的情況下是不可能知道正確答案的。


作者: 江秋    時間: 2019-3-31 02:51 AM

台灣的考試就是以大考中心(或是主考單位)講的都是對的啊.....
以大學考試為例,好幾次連被引用的文章作者,都出來表示他想表達的原文內容跟考題要考生回答的正解,意思不太相同,可是大考中心始終永遠還是堅持自己給的答案
作者: zaboi    時間: 2019-6-21 08:27 PM

說考生沒看過這些文章不可能知道答案就不對了
因為考試的預設就是假定你讀過很多古文
或是已經飽讀詩書
而題目只是最後的測驗而已
所以題目沒有任何問題
若有問題在於考生沒有讀書而已
考試就是這種無賴的東西
答不出題目代表你沒有準備
而不是題目有問題






作者: dawnhsu    時間: 2019-7-1 04:38 PM

不需要看全文或上下文吧,上面的句子很完整,很明確的看出意思,不需要拘泥於用何種字彙去解釋
作者: aocaoc    時間: 2019-7-5 05:08 PM

有時候這是一種直覺啊,沒得解釋,文言文就是這樣
作者: liuyurui    時間: 2019-7-6 01:06 AM

dawnhsu 發表於 2019-7-1 04:38 PM
不需要看全文或上下文吧,上面的句子很完整,很明確的看出意思,不需要拘泥於用何種字彙去解釋 ...

光看這四句話,將 "從" 解釋為 "跟隨" 也說得通。
作者: liuyurui    時間: 2019-7-6 01:16 AM

zaboi 發表於 2019-6-21 08:27 PM
說考生沒看過這些文章不可能知道答案就不對了
因為考試的預設就是假定你讀過很多古文
或是已經飽讀詩書

英文會這樣出題嗎?不會。

為什麼只有台灣的國文會這樣?甚至比大陸還落後,他們的文言文語法書很多,曾主導文言文教學研究的王力先生說過要將文言文當作外語來學習,也就是要學習文法分析句構,而不是要讀過某某篇才會答題。
作者: liuyurui    時間: 2019-7-6 07:55 AM

aocaoc 發表於 2019-7-5 05:08 PM
有時候這是一種直覺啊,沒得解釋,文言文就是這樣

文言文也是有文法的。

例如論語裡有 "居則曰,不吾知也。"

"不吾知也" 是什麼意思?一般人只知道 "吾" 是 "我","知" 是 "知道"。這樣就能了解整句話了嗎?
這句話的意思是 "我不知道”、"並非我知道” 還是 "不知道我”?
要正確理解文意,你得知道在文言文裡,代名詞在否定句中作受詞時,得放在動詞前面。

又,"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的 "幸" 是什麼詞類?很多老師偷懶,只說那個字的意思是 "希望",卻不說是什麼詞類。一旦遇到 "吾子幸觀焉" 就說不通了,意思是 "您希望看看" 還是 "希望您看看"? 如果意思是 "希望" 就好像是 hope,是動詞。可是那句話的意思並不是 "您(=吾子)希望看看"。這裡應該把 "幸" 看作副詞,類似 please 較為合理。

這些難道不該教嗎?台灣的國文老師有幾個能把這些道理說清楚?自己都搞不清楚就出那種題目‵,OK嗎?
作者: shinosakii    時間: 2019-7-15 03:19 PM

我參加這麼多考試 共同科目 就是國文的文言文 最繞人困擾 基本上都是猜的居多
作者: liuyurui    時間: 2019-7-16 11:03 AM

本帖最後由 liuyurui 於 2019-7-16 11:04 AM 編輯
shinosakii 發表於 2019-7-15 03:19 PM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316440508&ptid=12124295][/url]
我參加這麼多考試 共同科目 就是國文的文言文 最繞人困擾 基本上都是猜的居多 ...

大部分的人都在猜,差別只是在於誰的猜法比較合理。

這真的是台灣教育的悲哀。還好現在學生課本的文言文比例比以前低多了,以前八九成的內容都是文言文,然後上課又沒系統化地教文法。
作者: daneil4444    時間: 2019-7-18 10:48 PM

這種範圍超廣的科目最討厭了,什麼鬼都能考,考一堆文言文沒看過只能用猜得,通常考試科目又不只這科且在各考試比重都特高,加上其他科目要應付...真的很累,講實在的會文言文又能怎樣根本不實用,再說語言不是溝通的工具嗎?曾幾何時變成賣弄學問的東西...感覺有點本末倒置
作者: unitedbolatoo    時間: 2020-1-11 01:21 AM

文言文硬要用白話文去解釋本來就很難,文法還有古今用法都有差別。像這種考題,我都是先看詞性再對前後文。當然也要有一定的古文閱讀量和題目練習才能培養出這種解法。
先不看內容的意思,A和C都是「名詞」從「名詞」,所以這兩個可以直接刪掉;再找B或C其中一個和AC相似的,B是出自論語,應該算比較基本的(論語孟子我沒看過哪個考試不考的,內容也不多),可以直接知道是拜師的意思,到這邊其實就可以勾答案了。
而且這幾題選文其實很佛,陌上桑、論語、黃州快哉亭記都是國高中課本就有的,左忠毅公逸事可能陌生一點,但是題目選的那段意思其實也不難理解。
作者: liuyurui    時間: 2020-1-12 02:57 PM

unitedbolatoo 發表於 2020-1-11 01:21 AM
文言文硬要用白話文去解釋本來就很難,文法還有古今用法都有差別。像這種考題,我都是先看詞性再對前後文。 ...

四個選項都是動詞,何來名詞之說?
差別在與使動用法的有無
作者: unitedbolatoo    時間: 2020-1-13 09:57 PM

本帖最後由 unitedbolatoo 於 2020-1-13 10:03 PM 編輯
liuyurui 發表於 2020-1-12 02:57 PM
四個選項都是動詞,何來名詞之說?
差別在與使動用法的有無

白馬「從」驪駒。
楚襄王「從」宋玉。
兩句的「從」前後都是名詞,指的是白馬、驪駒、楚襄王、宋玉這幾個,我從來沒說選項裡面的「從」有哪個是名詞。
PS. 順便更正一下,B選項是韓愈的師說,也是高中選文。

作者: liuyurui    時間: 2020-1-13 10:11 PM

unitedbolatoo 發表於 2020-1-13 09:57 PM
白馬「從」驪駒。
楚襄王「從」宋玉。
兩句的「從」前後都是名詞,指的是白馬、驪駒、楚襄王、宋玉這幾個 ...

我現在了解你的意思了,之前看錯。
不過,我不懂為什麼 "A和C都是「名詞」從「名詞」,所以這兩個可以直接刪掉"?

「名詞」從「名詞」,文法上可以是 "主詞 + 動詞 + 受詞" 的結構,而動詞可以是一般及物動詞或是使動式(這裡即 "使......跟隨‵",就是率領的意思)。看到 兩句話都有 "主詞 + 動詞(i.e., 從) + 受詞" ,無法認定兩句的"從" 有同樣的解釋
作者: unitedbolatoo    時間: 2020-1-14 10:17 PM

我只是說說我以前的解題方法,這種題目我直接把重點放在"不相同",不會硬著頭皮去找解釋起來完全一樣的,所以就是直接找跟其他3個差異最大的,AC因為結構最相似所以先刪掉不選,然後再去看BD哪個和AC意思差最遠。(先看結構是為了省時間,尤其遇到沒看過的句子)
為什麼不找完全相同的原因就像你說的,雖然是"跟隨",但是有些會是"使...跟隨",所以硬要說有不同也是不同。但是我的觀念就像上面回復的,古文本來就很難用白話文去完全解釋,所以你要用現代文法的方式去解釋,那就是會有文法上的差異;但如果只就句子本身的意思來說,ACD就是意思最接近的,如此而已。
當年我拿著中文文法去問我高中老師,他是叫我不要陷得太深,多多閱讀才會有幫助。所以我也給你這個建議。
作者: jenyang    時間: 2020-1-15 09:09 AM

這就是考考生有沒念過, 誰書念得多, 有唸過就知道答案了
作者: liuyurui    時間: 2020-1-28 11:13 AM

本帖最後由 liuyurui 於 2020-1-28 12:54 PM 編輯
unitedbolatoo 發表於 2020-1-14 10:17 PM
我只是說說我以前的解題方法,這種題目我直接把重點放在"不相同",不會硬著頭皮去找解釋起來完全一樣的,所 ...

我是用古漢語的文法來看這個問題的,就算遇到 N + 從 + N 的結構,這個"從" 在古漢語裡仍有可能被解釋為 "使......跟隨"(或"帶領”)或"跟隨":
例如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 的 "從" 表 "帶領”,而同樣的結構裡,"從"也可以解釋為跟隨:"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

在古今漢語裡,主詞本來就可以省略,不管"從"的意思是"跟隨"還是"帶領"。

所以,根本就無法憑藉 A 和 C選項有相同的結構(N + 從 + N )就判定他們有相同的語意;文法上有三種可能性要考慮:
1. 兩者都是"跟隨"
2. 兩者都是"帶領”
3. 一個是"跟隨"`, 另一個是"帶領"

語法上自然也就不可能判定 B跟 A 和 C項的語意不同
你拿這類的問題問台灣的國文老師,他們只會敷衍而已,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並不會分析語法




作者: unitedbolatoo    時間: 2020-2-1 12:15 AM

liuyurui 發表於 2020-1-28 11:13 AM
我是用古漢語的文法來看這個問題的,就算遇到 N + 從 + N 的結構,這個"從" 在古漢語裡仍有可能被解釋為 " ...

看你回復不像是要準備考試的考生,解題的部分就不多討論了。只是你一直很糾結"使...跟隨"或是"跟隨"的文法問題,文法部分本來打了很多,想想算了,就舉幾個例子就好。

a.習近平從馬國強,入武漢。
b.張志軍嘗從習近平與馬英九會新加坡上。
c.馬英九嘗從習近平與張志軍會新加坡上。
隨便找個古文,把名詞替換掉,兩個都是從,如果第一個解釋成帶領,那第二個和第三個呢?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白話翻譯: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有、而、于"這三個字用文法還是能解釋他們,但是在白話翻譯裡就是贅字,那用文法解釋他們是為了什麼?



最後,古文文法是現代的產物,用白話文去解釋古文,為了幫助現代白話文使用者了解古文的工具;他本來就不是古人會特意去學,寫文章時會特意去想的東西。
作者: liuyurui    時間: 2020-2-1 01:24 PM

本帖最後由 liuyurui 於 2020-2-1 05:53 PM 編輯
unitedbolatoo 發表於 2020-2-1 12:15 AM
看你回復不像是要準備考試的考生,解題的部分就不多討論了。只是你一直很糾結"使...跟隨"或是"跟隨"的文 ...

就解題策略來說,我的例子說明不能因為兩句話的表面結構類似就認定他們有相同的語意,也不能看到表面結構不同的句子就認定其語意不同。

請問你舉 a,b,c 的目的是什麼?

文法作為一種 competency,一直都存在,對大部分的母語人士來說本來就不是刻意學習的東西,但語言學學家不斷研究這種能力,將其形式化。學者不會因為文法是 subconsciously acquired 而不去研究,而對於非母語人士來說,學習文法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知道。
作者: unitedbolatoo    時間: 2020-2-2 12:53 AM

本帖最後由 unitedbolatoo 於 2020-2-2 12:55 AM 編輯
liuyurui 發表於 2020-2-1 01:24 PM
就解題策略來說,我的例子說明不能因為兩句話的表面結構類似就認定他們有相同的語意,也不能看到表面結構 ...

你實在很喜歡過度解讀我的意思。
我16F說,結構相似所以先刪掉不選,指的是"這兩個意思相同的機率最大",哪裡有說結構相似就一定相同呢?
比如我把B選項換掉,變成這樣:
(A)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
(B)「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
(C)楚襄王「從」宋玉、景差於蘭臺之宮。
(D)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
B詞性和句子結構明顯都和AC相異,又是單選題,所以直接選B。但是這只是解題方法


19F則是說,文法是幫助理解,哪一句提到文法無用說?
至於a、b、c很簡單,看你希望哪個是"使...跟隨",哪個是"跟隨",如此而已。
而在我自己的觀念裡,不論文言文還是外文,念完10本文學作品和念完10本文法書的人,絕對是前者學到的更多。我要強調這是我的觀念,你可以不接受


最後,脫離考生很久,身邊又沒教科書,要回你這些東西實在很累,這是我最後的回覆了,之後不會再回了。
作者: liuyurui    時間: 2020-2-2 10:14 AM

本帖最後由 liuyurui 於 2020-2-2 05:48 PM 編輯
unitedbolatoo 發表於 2020-2-2 12:53 AM
你實在很喜歡過度解讀我的意思。
我16F說,結構相似所以先刪掉不選,指的是"這兩個意思相同的機率最大", ...

你可能沒看到第一篇貼文寫的:就算了解古漢語的語法特性,考生在沒有上下文、又沒看過這些文章的情況下是不可能知道正確答案的

什麼叫做 "知道正確答案"? 光用機率猜出來算是 "知道" 嗎? 就算你認為"猜出來”也算是"知道答案”,萬一今天四個選項都結構都相同怎麼辦?或是其中三個結構相同,而當中有一個跟另外兩個結構相同的有不同語意怎麼辦?

另外,關於你舉的題目及策略,恐怕你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
(A)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
(B)「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
(C)楚襄王「從」宋玉、景差於蘭臺之宮。
(D)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
B詞性和句子結構明顯都和AC相異,又是單選題,所以直接選B。但是這只是解題方法

----------------

表面上看來,D也跟AC相異啊,你的解題方法似乎派不上用場喔?你可能會說 B 的"從"是介詞,但是表面上來看,介詞跟及物動詞的結構相近,並不容易區分。


如果19F的目的是說,文法是幫助理解,那你多此一舉了,因為我並沒說文法可以取代語言學習的其他面向;我之前說的是台灣國文老師多半不懂文法,而你跟我說文法幫助理解要幹嘛?

另外,"念完10本文學作品和念完10本文法書的人,絕對是前者學到的更多" 這是你的觀念,但無法為國文老師不教文法辯駁。張維英文的前主編跟我說過,她看過有一位編輯整天抱著英文小說瞎讀,可是她的翻譯和理解卻慘不忍睹,正是因為對文法認識不深的緣故。







作者: week3000    時間: 2020-2-17 01:08 PM

我國文不是這麼好 考試通常只拿一半分數就好 英文可能還簡單一點
作者: HarukiMurakami    時間: 2020-3-22 10:38 AM

我是中國大陸這邊的學生,文言文這類內容在中國課本里多的要死,台灣這邊減少考查的內容已經很不錯了,順帶一提,這道題的話我個人認為還是要從積累入手,大陸這里訓練方法基本就是【大量練習】+【常考詞記憶】,這道題在我的觀點來看其實可以排除CD選B,D和B明顯意思相反,C中王不可能跟隨宋玉,所以顯然是B
作者: liuyurui    時間: 2020-3-23 07:01 PM

本帖最後由 liuyurui 於 2020-3-23 07:09 PM 編輯
HarukiMurakami 發表於 2020-3-22 10:38 AM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319979941&ptid=12124295][/url]
我是中國大陸這邊的學生,文言文這類內容在中國課本里多的要死,台灣這邊減少考查的內容已經很不錯了,順帶 ...


文法上單看這句 "楚襄王從宋玉、景差於蘭臺之宮" ,為什麼不能表示楚襄王跟隨宋玉和景差?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和 "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 的 "從" 在文法上也看不出差別。


作者: oebey    時間: 2020-3-28 03:15 PM

覺得文言文是真的要找對方法念
用理解的方式學才能真的融會貫通
之前去陳蒂試聽,他們的教法也是那種讓你有邏輯的懂
才能理解國文中的奧妙
解題型的時候也才能省時間

作者: 6666kevin    時間: 2020-4-5 12:25 AM

只能靠大量閱讀來增加語感 才能容易答對

作者: liuyurui    時間: 2020-4-5 10:44 AM

6666kevin 發表於 2020-4-5 12:25 AM
只能靠大量閱讀來增加語感 才能容易答對

這種說法多半是不懂文法的國文老師給的藉口。

一般學生按照他們不重視文法的教法來學習,再讀個十年也無法用文言文寫出一篇日記。


作者: s080873    時間: 2020-5-8 03:28 PM

台灣的文科考試幾乎是以背多分為主,只要你看得多記得多,要拿高分不是問題,因為考試只是要刪減人數,找出相對優秀的人,所以考題沒有合不合理,在於你記的多不多!
作者: st1963124    時間: 2020-6-10 03:57 PM

本帖最後由 st1963124 於 2020-6-10 03:58 PM 編輯

一份考卷雖然偶而會有整體有點偏的問題以外,大部份考卷其實偏的題目大概都控制在10-20%。

不過這種題目"一般"都不影響你上榜,而如高考這些共通科目比重低,說真的不看書靠猜或吃老本的人一堆。根本沒範圍,你也不可能花時間去看古文,就算高人家10-20分總分也沒差多少,CP值低的可以,說實話我真覺得考這個不知道幹嘛..........

作者: 天下第一不知名    時間: 2020-6-19 09:52 AM

本帖最後由 天下第一不知名 於 2020-6-19 12:13 PM 編輯
st1963124 發表於 2020-6-10 03:57 PM
一份考卷雖然偶而會有整體有點偏的問題以外,大部份考卷其實偏的題目大概都控制在10-20%。

不過這種題目" ...

別以為國文很簡單,作文可是關鍵的分數,有很多考生就是作文分數被拉低才考不上的。

還有,作文評分也有自由心證的,你的作文內容如果碰到欣賞你的文章內容的評分國文老師

你當然可以滿分,而作文現在國考大都以論說文為主的。但論說文要得到高分也很不簡單的,

有的考生每二天寫一次作文練習,但作文分數就是不高,你就知道作文的重要性。

而英文因為現在網路世代,公務人員要有英文能力,其實各行和各業都是一樣,有英文能力

可以幫你加薪水的。

作者: st1963124    時間: 2020-6-19 11:41 AM

本帖最後由 st1963124 於 2020-6-19 11:43 AM 編輯
天下第一不知名 發表於 2020-6-19 09:52 AM
別乆為國文很簡單,作文可是關鍵的分數,有很多考生就是作文分數被拉低才考不上的。

還有,作文評分也有 ...

前段認同,作文大部分人都是套補習班寫作模組跟解題技巧拿個基本分數上下,現在批改有沒有那麼嚴格不清楚,比重關係,有心力每天寫作文不如六個專業科目的其中一科申論多對一題CP值高上許多,所以考上的人不唸共通科目也不少。

英文部分用不用的到完全看單位,以大多人考的XX行政來說,會不會英文沒影響,單論考試英文比重太低根本不重要,大部分人國、英文選擇題都靠猜,但英文精通與否對職涯有幫助認同。
作者: ccc618304    時間: 2020-6-19 03:50 PM

這塊不重要了,反正政府也不正視文化,不久將來應該不用考了。
作者: tommy4236    時間: 2020-8-12 12:19 AM

很遺憾 台灣的國文教育基本上就是憑藉語感

考試則是大考中心永遠正確

因此對考生而言如果想要高分就必須盡可能揣摩出題想法不是追求何謂正確何謂錯誤
作者: yaggyy    時間: 2020-8-17 03:41 AM

國文最難的還有大學專用的題庫嗎?考研究所???國文研究所??
作者: cjw12345    時間: 2021-4-11 12:19 AM

中國古文從不教文法的
文學不是理工邏輯,很多古文多是要從內心去感悟
如好了歌註解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擇膏梁,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鬨鬨,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裡面有多少意境,有多少含意。都是看個人體悟。
所以不停地背誦,吟哦,真正才是學習古文之道。
用心學,不是用腦學
作者: kenshin5817    時間: 2021-5-14 06:42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stationaryery    時間: 2022-3-13 10:44 PM

這些題目不難,只要高中國文的字義基礎有扎實,基本上可以快速判讀之。
但考這些文言文真的太死板了,需要可以活用會更好。
作者: bnbbnba54321    時間: 2022-4-5 02:48 PM

我覺得這還是不最嚴重的,最嚴重的是國文一堆堆假裝成國文的歷史題,語言本身亦一種邏輯,這種烤法搞到最後邏輯好的人無法考好,永遠都是那些死記硬背的人有高分,這體系早該改制了
作者: ddlao    時間: 2023-5-18 09:12 PM

有的題目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

感覺不需要特別去留意這種有爭議的題目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04.eyny.com/)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