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樂的起源與發展
自金屬樂誕生以來,人們一再認定它是搖滾樂的一種形式。這導致了一種不太準確的主流觀點,即「金屬樂只不過是一種更具攻擊性的搖滾樂」。事實上在多數領域中,不論是音樂、舞蹈、文學還是武術,一種新的流派可以從舊的流派中崛起,雖然不會完全脫離出去,但也不僅僅只能成為舊的一部分。當我們思索Black Sabbath為何有這樣不朽的傳奇地位時,這種區別就變得很清楚了 —— 他們的音樂與當時周圍發生的事情截然不同,即便不是所謂的從無到有,但仍然從同時代的人脫穎而出。只有透過其特定的音樂歷史背景下研究金屬,我們才能開始確定它獨特的屬性,無論是音樂的、意識形態的還是美學上的。我們可以從60年代開始回顧,在西歐和美國的音樂文化背景下的金屬樂起源,大略瞭解當時金屬樂與其他音樂運動的區別,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所擁有的特徵。
金屬樂流派歷經了幾代人的戮力發展,起始或成長期按時間線大略排序:
早期影響: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期
如果順藤摸瓜,尋找金屬樂的根源和共通特徵,你會發現誕生的契機來自於電吉他,由響亮、重度失真、即興的強力和弦圍繞,形成日後典型的金屬樂元素。其歷史可追溯至50年代初期孟菲斯藍調流派吉他手,如Joe Hill Louis、Willie Johnson,特別是1954年Pat Hare在James Cotton的歌曲〈Cotton Crop Blues〉中率先使用粗、快、兇的電吉他聲音。其他早期影響包括吉他手Link Wray自50年代末期後的風格,特別是歌曲〈Rumble〉(1958年)。60年代初期,吉他手Dick Dale的〈Let's Go Trippin'〉(1961年)和〈Misirlou〉(1962年)充滿混響,開創了衝浪音樂。而The Kingsmen的歌曲〈Louie Louie〉(1963年),引入簡單的、基於即興演奏的吉他則成為車庫搖滾的標準,這些在當時讓人們感到非常新奇的聲音,都是失真吉他的早期影響。
60年代是一個多方面動盪的時期,包括社會、文化和政治。這是所謂「反文化運動」的時代:一種鬆散但規模巨大的運動,從倫敦和舊金山等大都市蔓延到整個西方世界。那個時期的音樂明確闡揚了反文化精神。實際上,迷幻搖滾在反文化形成過程中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為它為支持者提供了一種社群認同感和表達空間。當然,唱片公司意識到有錢可賺,因此急於為不斷變化的市場提供資源。探索和實驗性的音樂卻擁有充足的製作預算,這種怪異組合為音樂人們帶來相當大的藝術自由,他們現在可以跨越早期搖滾樂嚴謹的形式,持續創作不拘一格的音樂。搖滾樂與任何能接觸到的東西發生化學反應,例如藥物、宗教、東方哲學、馬克思主義、科技、藍調、爵士、民俗音樂、古典樂、前衛電子樂等。有了大量外部資源做後盾,迷幻搖滾逐步擴大了搖滾樂的界線 —— 在日後發展出迷幻爵士、迷幻民謠、怪誕民謠、自由民謠、迷幻流行音樂、催眠流行音樂、迷幻靈魂樂、新迷幻、拉格搖滾、太空搖滾、前衛搖滾、酸性搖滾、硬式搖滾等多條分支 —— 最後這三種,將與藍調搖滾一起演變出金屬樂的前身:「原型金屬」。
The Yardbirds,前後有三任吉他手後來都成了搖滾歷史上重要的大師 —— Eric Clapton、Jeff Beck、Jimmy Page
而促使重金屬誕生的契機則始於60年代中期,非裔美國人的藍調音樂對英國早期迷幻搖滾產生了重大影響。例如The Rolling Stones和The Yardbirds,他們嘗試從許多經典藍調歌曲中加快節奏,大量借鑑藍調樂曲、編曲、歌詞、貝斯旋律;並使用過載、模糊破音的吉他演奏為主旋律,因此發展出了藍調搖滾。他們忠實保留了早期芝加哥藍調的三和弦,但增加了更多的吉他獨奏、失真和迷幻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最初的藍調搖滾都是白人在玩,因此這也代表 —— 美國(黑人)藍調注入了英國(白人)搖滾世界。英美這一波以改良藍調為主的搖滾樂團,開發出日後金屬樂的基本特色:響亮、失真的電吉他。1964年,The Kinks在歌曲〈You Really Got Me〉中,運用了純五度和純八度的強力和弦,長遠影響了搖滾樂、龐克搖滾和金屬樂。
The Kinks深遠影響了金屬、龐克、車庫搖滾、華麗搖滾、另類搖滾,但有時會受到大眾媒體低估
除了The Kinks的Dave Davies,另一些吉他手如The Who的Pete Townshend、The Yardbirds的Jeff Beck等人都在電吉他回授音上進行了嘗試,可以說整個搖滾和金屬吉他失真音色的雛型,都是由當時那一批倫敦吉他手所定義的。另外,藍調搖滾風格的鼓聲也開始發生改變,主因是小鼓的簡單節拍容易被越來越響亮的電吉他聲蓋過,鼓手們開始鍛鍊更發達的肌肉、增添更複雜的擊鼓技法,來使鼓聲能夠再度被注意到。主唱也有類似的情形,他們越來越依賴擴大機提高音量並修改發聲方式,唱腔變得更加風格化與戲劇化,尤其是在現場表演時。
The Who在早期搖滾樂和金屬樂都很具影響力,特別是現場表演的演奏風格
同時,The Who開創性的使用Marshall音箱,並且在現場演出推廣了該品牌音箱的形象。在此之前音箱都是被隱藏在舞台後面的,也不受人重視。由於追求巨大音量,他們開始把買不停的音箱通通放在舞台上,最後更訂做了誇張尺寸的音箱,堆起來和人一樣高,樂團尚未開演就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吉他手Pete Townshend也將吉他頂著100瓦音箱,利用吉他訊號無限回授的特性,製造出恐怖的失真音色。在他們紅透英國,以及後來急速成名的Jimi Hendrix之後,只要是搖滾樂與金屬樂的表演舞台上,就經常會有堆疊的Marshall音箱牆。
60年代中期誕生的酸性搖滾以及它的子流派,對後來的金屬樂特別有影響力。酸性搖滾通常被定義為更重、更響亮或更硬的迷幻搖滾變體;或代表迷幻搖滾流派更極端的一面,通常包含響亮、即興創作和強烈失真、以電吉他為中心的音樂。音樂家Frank Hoffman指出,迷幻搖滾有時被稱為酸性搖滾。後者適用於60年代中期的車庫搖滾運動,獨立音樂人在自家車庫裡排練,從LSD的體驗或相關文化中獲得靈感,並將其用於創作音樂。他們使用很多不協和音程、朦朧的旋律和調式,最終演變出更有衝擊力的迷幻搖滾變體。當搖滾樂在1968年底開始回歸更柔和、以根源搖滾為導向時,酸性搖滾樂團們走上另一條通往硬式搖滾和重金屬的旅程。
在探索硬式搖滾和原型金屬之間的關係時,沒有比Cream更好的起點了
這些樂團將藍調搖滾、車庫搖滾、迷幻搖滾、酸性搖滾結合後,最終形成了原型金屬的大部分基礎「硬式搖滾」(或稱硬搖滾),以Cream、The Jimi Hendrix Experience和The Yardbirds等樂團為代表。他們與The Rolling Stones的衍生藍調、基於即興重覆段的方法相結合,並將音強和實驗性提升到新的水平。歌曲結構通常不變,但歌曲長度比標準的搖滾歌曲還多一些。這使樂手有機會沉浸於樂器的合奏和獨奏,也有足夠的空間在需要時「搖滾」 —— 透過強力和弦結合失真和回授音、喊叫人聲以及沉重的節奏組來表現。The Jimi Hendrix Experience的首張專輯《Are You Experienced》(1967年)很有影響力。有些人認為專輯中最成功的單曲〈Purple Haze〉是世上第一首重金屬歌曲,這首歌也被後來許多金屬吉他手和專輯作品仿效,Jimi Hendrix獨特的吉他演奏技術也是孕育金屬樂的關鍵因素之一。而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仍屬英國樂團Cream,他們捨去傳統,實踐了強力三重奏 —— 只有吉他手、貝斯手和鼓手的表演形式。Eric Clapton的吉他與Jack Bruce的貝斯展現出大音量、厚重且同步的即興重覆段,加上Ginger Baker的渾厚雙大鼓聲,成為金屬樂雛型。
儘管按照今天的標準,〈Sunshine of Your Love〉聽起來平淡無奇,但它提供了有關金屬樂誕生的線索。這首歌基於四四拍的24小節藍調,其功能類似於普通的12小節藍調,只是小節的數量增加了一倍。其中最核心的是即興重覆段,以強勁的小調五聲音階(它還加了一個減五度,這個音階通常被吉他手稱為藍調音階)構成了歌曲的主旋律和「精髓」。Cream基於即興重覆段的作曲方法與標準的流行樂和搖滾樂慣例不同,搖滾樂通常由人聲將標誌性旋律(或記憶點)置於吉他/貝斯/鼓的基礎之上,使其成為歌曲的焦點。但是在〈Sunshine of Your Love〉中,即興重覆段由貝斯和吉他疊加,貝斯奠定了恆定基礎,而吉他則在旋律音型上做有趣的變化。再加上Eric Clapton輕巧的手掌悶音技術,將強力和弦、封閉和弦與恰到好處的失真音色相結合,讓簡單的連續音調變得生動。Ginger Baker也沒有採取典型的搖滾節奏(用小鼓強調每小節第二拍和第四拍),反而是將重音落在第一拍和第三拍上,與這首歌的即興重覆段完美契合,並賦予一種推進力。此外,他的鼓聲減少了許多搖滾樂固有的彈跳感,這個特徵也將成為金屬樂的重要元素。
如上所述,Cream採用了通常被稱為「藍調音階」的六聲音階 —— 在小調五聲音階上添加了一個減五度音程,亦稱為三全音或「魔鬼音程」,曾在中世紀遭到教會稱做「音樂中的魔鬼」、「惡魔的聲音」而禁止演奏。它增加了藍調音樂的悲傷特徵;另一方面,金屬樂利用三全音的特性使音樂聽起來黑暗、不祥和險惡。藍調搖滾和金屬樂不同的部分在於三全音的用法,藍調往往把它當作一個過渡音符;然而它在金屬樂中卻佔據了舞台中心。只需比較〈Sunshine of Your Love〉和〈Black Sabbath〉的即興重覆段,就可以理解在兩個音樂流派中三全音的重要性,以及在技巧和感覺上的差異。搖滾和金屬之間的差異也體現在美學、歌詞主題和歌曲結構等部分,前兩者可以快速總結 —— Cream的美學和歌詞主題顯然屬於迷幻搖滾傳統,而金屬則藉由轉向哥德式/神話/現實主義的思維方式,進行對主流文化的逆反。在歌曲結構方面也可以提出類似的論點,Cream演奏搖滾並使用搖滾樂團的作曲工具,即使有強勁的即興重覆段,但因為早期搖滾樂所承襲的結構可預測性,其本質仍是循環的。這與金屬樂的內容塑造形式成為對比,例如即興重覆段被修改成上下文關係,並連接成一種有機的、逐層遞進的敘事結構。
原型金屬誕生:1960年代末期
Vanilla Fudge創造了「迷幻交響搖滾」,這種不拘一格的表達方式最終會傳播到金屬子流派中
到了60年代末期,許多迷幻搖滾歌手如Arthur Brown開始創造更長的歌曲、更黑暗的題材、更多失真吉他,以及怪異、戲劇性和恐怖式的表演,也影響了後來金屬樂的演出風格。美國樂團Vanilla Fudge在1967年發行的同名首張專輯《Vanilla Fudge》,讓他們被稱為是「美國少數把迷幻搖滾連結到原型金屬的樂團之一」。在此期間,嬉皮文化運動正達到頂峰,並與搖滾音樂有緊密的聯繫,尤其是對於迷幻搖滾樂團來說,他們的成員通常也是該運動的一分子。然而1967年後,該運動開始殞落,但某些文化形式仍然存在,並最終被金屬文化所採用,例如「反戰」與「言論自由」精神一直在金屬文化中清晰的延續至今。
與硬式搖滾一樣,前衛搖滾也在迷幻搖滾時代出現,最初的前衛搖滾樂團以同樣折衷和實驗性的方法來發展搖滾音樂,但更深入整合以前與搖滾樂無關的元素。因此,人們可以在前衛搖滾中發現西方和印度的古典音樂、前衛電子音樂、民俗音樂、爵士樂、藍調、50年代前的流行音樂、頌歌和原型金屬,有時甚至可以在一首歌裡發現多種元素。另外,大多數迷幻樂團在其(通常是傳統的)搖滾樂披上新元素,但前衛樂團則經常將新元素深入核心。由於這種徹底的音樂革新,前衛搖滾幾乎在所有領域都明顯擴展了先前確立的搖滾樂詞彙,包括旋律、和聲、節奏、音色、樂器、演奏技巧、作曲和製作形式。人們可以在前衛搖滾和金屬樂之間找到許多相似之處 —— 無論是純粹的音樂、美學還是歌詞主題,特別是兩者的藝術觀和作曲方法。前衛搖滾和金屬共享一種完全浪漫的藝術觀,都表現出對神話、幻想、對立、超越和英雄主義的強烈關注,這貫穿了兩種類型的音樂作品。
Blue Cheer引入早期藍調類型中比較少見的題材,如死亡、神秘學、神話等。他們也處於金屬誕生史的最前沿
關於誰才是首支重金屬樂團一向眾說紛紜、沒有定論。同樣在1967年、1968年出現的新一批樂團如Led Zeppelin、Black Sabbath、Deep Purple、Iron Butterfly、Steppenwolf、Blue Cheer及Vanilla Fudge,幾乎都同時將演奏技巧改良成金屬樂雛形,也因此都在這個「誰才是金屬先行者」的話題上被反覆討論過。大多數人都讚成Led Zeppelin或Black Sabbath,儘管許多人都對這兩支樂團給予同等讚譽 —— 美國樂評傾向於支持Led Zeppelin,而英國樂評則傾向於支持Black Sabbath。當Black Sabbath在60年代末期成立時,他們極有可能受到最早的前衛搖滾影響和啟發。雖然歌曲創作方法明顯不同,但他們將即興重覆段編寫成引人入勝的音樂敘事,這與前衛搖滾固有的作曲抱負(使形式與內容相適應的敘事結構)有很多共同之處。Deep Purple有時被認為是金屬樂「三位一體」的第三支樂團,與Led Zeppelin和Black Sabbath一起在許多搖滾風格之間搖擺不定,直到1969年底他們轉向了原型金屬。
剛組建的Led Zeppelin複製了The Who的陣容形式 —— 金髮碧眼的主唱、主要創作力量的吉他手、狂熱的鼓手、安靜卻才華橫溢的貝斯手,但摒棄了Pete Townsend對搖滾歌劇的偏愛,Led Zeppelin開始化身為70年代的搖滾代言人。他們在僅僅十二年的職業生涯中涉獵廣泛,最初是一支藍調搖滾樂團,但受到英國民謠和前衛搖滾的影響。他們發行的首張同名專輯《Led Zeppelin》是一張巧妙構建的作品,聽起來就像是一支經驗豐富的老牌樂團,每個音符、每個樂句、每個完美的漸強都經過深思熟慮,對細節的關注塑造了它的美學。他們將Jimi Hendrix、Jeff Beck和Cream的沉重、失真藍調吉他發揮到極致,並圍繞著簡單、易記的旋律、沉重的節奏建構而成。關鍵在於細微之處 —— 不僅僅是攻擊性的吉他音色,而且還有陰影和質感,充滿交替的動態和節奏。它讓硬式搖滾和原型金屬的演變過程中,出現重要的轉捩點。
1968年,原型金屬的誕生力量開始凝聚。1月16日,美國樂團Blue Cheer發行經典的開創性專輯《Vincebus Eruptum》,是一張酸性搖滾傑作,也受到普遍認可是第一張真正的原型金屬專輯。其中的翻唱歌曲〈Summertime Blues〉雖然不像The Who翻唱的版本那樣廣泛播送或知名,但它的聲音肯定更加扭曲。同時在英國,前The Yardbirds吉他手Jeff Beck帶領的The Jeff Beck Group發行專輯《Truth》,也被視為對重金屬有開創性意義。10月,前The Yardbirds吉他手Jimmy Page的新樂團Led Zeppelin(當時團名是The New Yardbirds)在丹麥首次公開演出。11月,英國樂團The Beatles發行第九張專輯《The Beatles》,其中的〈Helter Skelter〉具有「原型金屬的吼叫」和「獨特的織體」,被音樂歷史學家認為對早期重金屬的發展有關鍵影響。12月,英國樂團Pretty Things發行具有搖滾歌劇概念的專輯《S.F. Sorrow》,其中的〈Old Man Going〉和〈I See You〉都具備原型金屬特徵。
雖然人們不常提及,音樂聽起來也不太像,但Iron Butterfly也是影響金屬樂發展的一個先驅
1968年,美國樂團Iron Butterfly發行第二張專輯《In-A-Gadda-Da-Vida》,不僅具有革命性,還獲得非常成功的銷量和迴響,替許多樂團開啟了大門,讓他們有機會爭取到更多創作空間、製作預算和更多潛在聽眾。當時這是美國最暢銷的專輯、獲4×白金唱片認證,還在全球賣了超過3,000萬張。其中收錄的同名歌曲〈In-A-Gadda-Da-Vida〉已成為傳奇,有時被描述為酸性搖滾和原型金屬之間過渡的一個例子;又或者是酸性搖滾變化出原型金屬的轉折點。它具有模糊的神秘主義、較低的音調、陰森詭譎的吉他和電風琴、沉重的貝斯和鼓聲、長時間卻不乏味的鼓獨奏段落,帶有強烈的節奏背景和催眠般的和弦結構。
以車庫搖滾為主的美國樂團MC5,其發展出的原始扭曲風格,對重金屬和龐克搖滾有重要影響。6月13日,Pink Floyd發行了專輯《More》,其中兩首〈The Nile Song〉和〈Ibiza Bar〉是當時最重最響的歌曲,他們也被視為最重型的樂團之一。8月5日,美國樂團The Stooges從〈I Wanna Be Your Dog〉起,也建立了具有衝擊性和扭曲的重型噪音、電吉他強力和弦,以及簡單的即興重覆段。10月10日,英國樂團King Crimson發行首張專輯《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特別是裡頭的歌曲〈21st Century Schizoid Man〉,都被幾位評論家認定是最早期的原型金屬。
在美國這邊,由Leslie West領導、另一個效仿Cream的三人樂團發行專輯《Mountain》,這是一張充滿重型藍調搖滾吉他和吼叫式歌聲的專輯。8月,Leslie West的樂團(後來取名Mountain)在胡士托音樂節上表演了一個小時,讓大約三十萬名觀眾聆聽了新興的原型金屬。Mountain的專輯《Climbing!》收錄了早期原型金屬熱門歌曲〈Mississippi Queen〉,為重金屬鋪平了道路,並且是首批在廣播中輪播的重型電吉他歌曲之一。1969年9月,The Beatles發行第十一張專輯《Abbey Road》,其中歌曲〈I Want You (She's So Heavy)〉在中後段相當厚重陰沉,是重金屬的影響因素之一。10月,英國樂團High Tide也推出奠基原型金屬的專輯《Sea Shanties》。在這三年之內,英國和美國兩邊的樂團不斷推陳出新,一首接一首作品交織成原型金屬的胎動。
Led Zeppelin,「重金屬三元老」之一
其中,Led Zeppelin為新興流派披上了外衣,他們展現出許多具有奠基意義的因素,如樂團編制、錄音技術、樂器調音、炫技演奏、豐富且戲劇化的歌聲、音樂架構上的創新、大規模巡演,以及定義出專輯導向搖滾的市場概念。音樂學家Robert Walser表示:「Led Zeppelin的音樂特色是速度和力量、不尋常的節奏模式、動態層次有著鮮明對比、主唱Robert Plant的尖嘯嗓音,還有Jimmy Page強烈失真的電吉他聲」。Led Zeppelin在他們的專輯中嘗試了各種不同的音樂風格,不受任何流派的束縛,他們將自己獨特的聲音調和於所有風格中,通常以明暗、厚重和柔和的微妙平衡來渲染他們每張專輯。然而,像〈Immigrant Song〉這樣傳奇的曲目,已註定他們會成為重金屬先驅之一。雖然他們更傾斜於民謠/藍調/硬式搖滾,但至少也為將來的金屬樂奠定了框架,激發出很多相關靈感。
Black Sabbath,「重金屬三元老」之一
Black Sabbath則定義了重金屬的骨架:聲音必須特別沉重。因吉他手Tony Iommi青少年時期在工廠當焊工,不慎被金屬壓版奪走了右手中指和無名指的指端。他是左撇子,是靠右手在指板壓弦,斷指造成他不得不戴上指套、並降弦讓弦壓減輕來克服彈琴的障礙。也因此意外發展出一種經典的特殊風格:低沉而兇殘,在當時音樂界裡是最黑暗的音色。他們也經常運用三全音以及推弦手法,造就更加鮮明的音樂風格。Tony Iommi也嘗試用不同的吉他調音,包括把標準的E降到了C ♯(1到6弦全面調降三個半音),貝斯手Geezer Butler也跟著這樣做。最終,Black Sabbath成為第一個降調的樂團,他們創造出更晦暗、更有泥濘感覺的音樂。Judas Priest主唱Rob Halford便曾公開說:「創造重金屬重覆樂句的人,就是Tony」。
他們的首張專輯《Black Sabbath》還強調了金屬樂中可說是最重要的作曲元素 —— 以即興重覆段為中心,每個樂句都和相鄰樂句對應,呈現了令聽者信服的音樂敘事。雖然他們確實越來越受歡迎,但還需要過好幾年,這個世界才真正瞭解Black Sabbath的意義。他們將現有的音樂特定組件(即興重覆段、歌曲動態、演奏技巧所流露的特質)完美結合,形成一個連貫且有效的聽覺意象,當時沒有其他人在做這種音樂,而這種作法是完全創新且非常有遠見的,定義了金屬這個巨大流派的音樂核心和表現力(即使歌曲元素在提煉為更極端的金屬子流派時會消失)。專輯中的〈Black Sabbath〉這首歌完美捕捉了金屬的精神,同時也奠定了金屬樂團從此以後使用的大部分音樂語言。
為了反抗當時的主流文化氛圍,他們喚起了黑暗、恐懼和險惡的情境,這些意象以(可能是恐怖電影中衍生的)歷史/神話的隱喻為裝飾。與此同時,音樂和歌詞帶來了一絲現實主義,這在追求藥物和逃避現實的嬉皮運動及迷幻搖滾中很少見。Black Sabbath也提醒了我們,世界並非是人們可以沉溺的良善之地,表象的美麗不代表內在也一樣美麗。如果金屬樂有一個核心的意識形態,那就是當我們以冷靜的現實主義觀點看待整個局面時,會發現看起來醜陋的東西也許隱藏著內在美、看起來美麗的東西可能掩蓋著毒藥或謊言。內外兼具的美麗並不多見,而這些訊息都反映在音樂中的暴力和混亂。午夜時分的教堂鐘聲、低沉音調、嚴重失真的吉他、由強力和弦組成陰森的即興重覆段、三全音、減二度、戰爭般的鼓聲、驚恐的哀號聲,所有這些元素都對聽者的生理和心理帶來「沉重感」。
《Black Sabbath》新穎的演奏風格幾乎是立竿見影,許多樂團如Sir Lord Baltimore、Lucifer’s Friend、Uriah Heep、Flower Travellin' Band、Budgie和Deep Purple隨即試驗了這種失真音色。同時也將「重」、「金屬」和「重金屬」這些詞從媒體和評論圈口中通通吸了過來,由於當時的術語定義仍然非常模糊、混為一談的習慣用法,讓評論家和樂迷經常將它們與「搖滾」和「硬搖滾」交替 —— 用來描述整個70年代的重型音樂和其樂團。現在從歷史角度回過頭看其實是有道理的,尤其是1973年至1978年間Black Sabbath發行的歌曲,比起後來出現的傳統重金屬風格,其實更接近酸性搖滾、藍調搖滾和硬式搖滾。也就是說,「重金屬」這個詞太早出現、並且在它真正誕生之前就過度使用了。
Deep Purple,「重金屬三元老」之一
當人們提起Deep Purple時,第一個想到的可能不是古典樂。相比之下,他們給人最深的印象仍是非凡的吉他演奏、偉大名曲〈Smoke on the Water〉以及金氏世界紀錄 —— 「世界上音量最大聲的樂團」。然而他們一直與古典樂保持著密切聯繫。兩任吉他手和鍵盤手都接受過一定程度的古典訓練,從零星課程到就讀音樂學院的經歷,使他們的音樂深受西方古典樂影響。這種聯繫最容易在1968年的前兩張專輯中發現,有四首翻唱曲引用了古典樂,從廣為人知到稍微冷門的、從主題不同到非常相似的都有。Deep Purple剛開始的風格曾波動過,到了1969年主唱Ian Gillan和吉他手Ritchie Blackmore帶領樂團彰顯出原型金屬風格,在《Deep Purple in Rock》中聲音變得更加厚重和侵略,Jon Lord還將電風琴直接插入Marshall音箱,以配合(抗衡)獨特的電吉他聲。其演奏風格除了引領潮流的強力和弦,還有側重於古典樂音階、終止技巧的鍵盤聲。在70年代初期,鍵盤和吉他經常以「對峙」形式互相壓制,製造出十分戲劇性的張力。他們也影響了速彈吉他潮流、大量使用合成器、瓦數超大的音箱、讓鍵盤成為重要角色,以及古典式編曲的特點。
長期以來,由於各種原因、個人喜好以及鑑賞觀點上的不同,人們頻繁的將Black Sabbath、Led Zeppelin與Deep Purple放在一起,對他們的影響力/奠基性/革新力道/聲音厚重度/音樂才能/歷史地位等各方面做比較。但不論有多少充分的理據,就它們各自的聲音而言,彼此之間完全不同,也沒有互相借鑑模仿的明顯痕跡,因此很難進行有意義的比較。唯一很少會出現歧義的是 —— 自他們之後,重金屬的神袐主義、英雄主義、陰暗侵略性、戲劇性張力、三全音、巨大音量、炫麗演奏技術、圍繞即興重覆段的創作、擷取古典樂構架等核心,已由Black Sabbath、Led Zeppelin與Deep Purple確定下來,他們都對金屬樂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並且影響了無數音樂人,留下永遠不可磨滅的印記,這三個樂團也被視為「重金屬三元老」。
而「英國六大前衛搖滾樂團」之一的Genesis,雖然音樂相當「輕」,但也對金屬樂的某些部分造成影響。除了明顯的相似之處,如爆炸性的吉他獨奏和急促的連擊鼓聲,他們還非常擅長添加前奏、橋段、獨奏、尾奏等等,透過長而曲折的歌曲結構,再藉由變化和插入段落等手法,向聽者講述一個不斷發展的故事,這直接影響了許多老派金屬音樂人。例如第二張專輯《Trespass》中的〈The Knife〉這首歌,主歌以節奏隨機的鼓聲和吉他強力和弦建構,與副歌均勻橫跨四分音符、節奏穩定的旋律形成鮮明對比,塑造出張力和釋放感。為了使這種對比法更具變動性和延展性,副歌和主歌還在核心結構內增加了相應的樂段,每一個動態和樂器的變化都有助於推進故事情節,使整首歌曲不再單調重複。Iron Maiden的Steve Harris一再表達對Genesis(經典陣容)的崇敬之情,他們對其歌曲創作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而Iron Maiden又啟發了無數金屬樂團的編排靈感,這無論在西方還是東方都是如此。
Grand Funk Railroad,美國硬式搖滾的先驅之一
除三元老之外,在大西洋另一端,引領潮流的第四大樂團是Grand Funk Railroad,以大量吉他即興重覆段為主、加上悅耳旋律、稠密厚實的貝斯聲線、戲劇性的人聲、豐富的鍵盤音色。可以說從1970年到1976年解散前一直都是在商業上最成功的美國原型金屬樂團。他們更建立了70年代的成功公式 —— 連續巡迴演出。日本的Flower Travellin' Band最初成立於1967年,原本是英美迷幻搖滾的翻唱樂團,他們於1971年製作了第一張原創專輯《Satori》具有「早期原型金屬的痕跡」,成為有史以來最早的亞洲金屬樂團之一。1972年,德國的Scorpions推出了首張專輯《Lonesome Crow》。而Deep Purple吉他手Ritchie Blackmore於1975年退出,和擅長寫中世紀題材歌詞的主唱Ronnie James Dio另組新樂團Rainbow。這些樂團也透過不斷巡演,以及越來越精心安排的舞台表演建立了觀眾群。
原型金屬的市場沉寂、英國重金屬新浪潮的地下運動:1970年代中期
隨著時間過去,原型金屬已經具體化了,並以英國為中心輻射出去,在美國和歐洲其他地區有堅定的追隨者,在日本和秘魯等遙遠的國家也有一些樂團進行翻唱或原創,成為一個小型的全球運動。雖然原型金屬越來越流行,但大多數評論家並不買帳,反而視為一種透過視覺奇觀和商業技巧包裝的噱頭。主要原罪是其極端、非理性的音樂和虛無歌詞,Black Sabbath的專輯曾被美國紐約大學教授Robert Christgau描述為「晦暗而墮落」、「愚蠢、不道德的剝削」。另外遺憾的是,原型金屬的聲音對於70年代保守的搖滾樂圈子來說太具革命性了,因此在主流市場中獲得的成功很有限。和幾支具有地位的知名樂團相比,幾乎所有70年代中期的金屬樂團仍然很小眾,手上沒有唱片合約,並且逐漸被歷史遺忘。當時穩定活動的前衛、華麗和硬式搖滾樂團只會偶爾嘗試原型金屬(或不經意的創作出類似特徵),但從不完全採用這種音樂風格。
就在傳統重金屬誕生時刻的前後,「重金屬三元老」陸續面臨解散或沉寂,接連離開了聚光燈下。1976年Deep Purple因累積多年的內部問題而一度解散;1980年Led Zeppelin因鼓手John Bonham驟逝而宣布解散;1976年Black Sabbath面臨巨大的稅務壓力、內部爭吵、成員頻繁輪替等問題,起落不定,朝漫長的下坡走去。隨著龐克搖滾在70年代中期興起(1976及1977年達到巔峰),它更快、更響亮、更粗暴、更具侵略性,龐克已經提升了「極端」的標準,而當時的原型金屬無法與之抗衡。它面臨龐克熱潮、迪斯可音樂和更多的主流搖滾夾擊下,專輯銷售量急遽下滑,走向沉寂。領頭宗師們分崩離析,金屬樂不僅出現消亡趨勢,而且還給帶有負面壓力的樂團們貼上了不確定性的標籤。在此困境下,許多新的英國金屬樂團藉助異常迷戀龐克的各大唱片公司,以嶄新的高能量音樂風格積極進取。面對縮小的受眾群體,許多地下金屬樂團開始以低價的低傳真度技術錄音。
由於顯著的差異 —— 金屬追求吉他獨奏、技術成就、出色的樂感、人聲表現力、高成本的體育場演唱會等。而龐克鄙視這些東西,並開始破壞(嘲弄)一切,他們力求解放被專業主義和資本壟斷的音樂界,主張只要會彈三種和弦,任何人都能玩音樂。金屬和龐克樂迷之間很快就產生某種敵意,以音樂理念來說,龐克追求原始、本能、簡單,而金屬追求技巧、藝術、複雜;審美兩極、價值觀也兩極,雙方樂迷開始互相瞧不起,並且為了競爭有限的表演場地,時常發生激烈的對話衝突及一些流血鬥毆。若在一場演唱會上同時有金屬樂團和龐克樂團,便很難相安無事。不只在歐美,當時在日本也是對立的情況。但他們其實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只是還沒有人意識到。金屬與龐克的關係一直曖昧不清,但不可否認它們相互依存。不幸的是,龐克的還原主義、平民本質將成為該流派的禍根,因為不論是寫新歌或製作都很容易。龐克熱潮沒經過多久,市場上就充斥著低質量的龐克作品,大多數聽起來像是「帶有訊息」的憤怒搖滾樂。對許多聽眾來說 —— 尤其是來自金屬背景的聽眾,龐克變得越來越無趣 —— 直到另起爐灶的硬核龐克出現後,對地下金屬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它提供了必要的火花,點燃70年代末期之後日益沉悶的金屬流派。
Motörhead的領導者:主唱兼貝斯手Lemmy
在當時針鋒相對的社會環境下,1977年發行首張同名專輯的Motörhead,無意中創造了兼具龐克/金屬的新型態搖滾樂 —— 響亮快速的鼓奏、侵略感鮮明的人聲、不斷律動的厚重貝斯、粗野的吉他仍有一些優美旋律,呈現不可阻擋的喧鬧能量。沒有人知道音樂可以那樣演奏,他們引領了兩個陣營之間廣泛融合。如果考慮到這是原本不能好好共存的族群,沒有人敢隨意僭越中間的鴻溝,Motörhead的跨界無疑是一個壯舉。事實上,當時他們既比龐克更原始、更乾脆、更血氣方剛;同時也比金屬具有更流暢的表現力和技術優勢,主唱兼貝斯手Lemmy不但在倫敦地下成了傳奇人物,也成為新興樂團們尊敬的教父,就像是有了血肉之驅的金屬樂本人。許多新樂團立即效仿Motörhead的做法,他們在很大程度上都有意或無意的實踐改良方針 —— 減少藍調,使聲音變得更短促、更純粹、更剛烈,不再強調和聲,並以快節奏、具侵略性的即興重覆段(特別強調了手掌悶音)及強力和弦為基礎,製作相對較短的樂曲。
70年代中期和末期對金屬樂來說相當艱難,在英國的許多城市中,很多年輕人組成的金屬樂團只能在小場地表演。較大的場地通常是保留給排行榜常勝軍的迪斯可音樂,因為業者普遍認為金屬樂的表演沒多少利潤。以往大多數低收入的英國樂團都是在夜總會、酒吧、歌舞廳演出,並磨練自己的技術。他們只有在當地建立自己的樂迷基礎,才能有足夠資格與唱片公司代理人談條件。1975年至1977年間,在各個城鎮中有許多重要的金屬樂團成立,並出現在當地的小型表演場所,如倫敦的Iron Maiden、Angel Witch、Praying Mantis、Girlschool和Samson/巴恩斯利的Son of a Bitch(後來改名為Saxon)/斯陶爾布里奇的Diamond Head/利物浦的Marseille/哈特爾浦的White Spirit/切斯特菲爾德的Witchfynde/韋克菲爾德的Vardis/謝菲爾德的Def Leppard/萊斯特的Blitzkrieg/紐卡索的Venom、Raven和Tygers of Pan Tang/諾丁漢的Hell/曼徹斯特的A II Z/愛丁堡的Holocaust/貝爾法斯特的Sweet Savage等等。
Neal Kay是一位倫敦DJ,許多人視他為英國地下金屬的指路明燈,幫助過許多樂團在當地取得早期的成功
在英國和國際媒體都著迷於龐克之際,金屬樂團都在社會低層蓬勃發展,保持著地下狀態,同時也透過口耳相傳、樂迷雜誌和少量的音樂新聞緩慢傳播。另外也有一些感興趣的知名DJ,他們在國內各個角落播放這些新型態的金屬作品 —— 倫敦的Neal Kay就是這些DJ中最著名的推手。1975年他開始在一間叫做「The Bandwagon」的迪斯可舞廳工作,並在那個可以容納900人的空間裡裝配龐大的音響系統。他改變了那家舞廳的風格,播放專業的搖滾和金屬樂,並公開這些新興樂團的單曲和試聽帶,形成了樂迷間交換錄音帶的管道之一。另外,除了舉辦空氣吉他大賽、安排金屬明星露面甚至是現場表演之類的活動,觀眾也可以投票向DJ推舉最喜歡的金屬樂來播放。Neal Kay還統計出每週觀眾選出的金屬百強名單,並說服《Sounds》雜誌將之刊登在中縫區域,使該雜誌成為英國第一個對金屬有興趣的紙本媒體。由於百強週榜有參考價值,《Sounds》雜誌瞬間成為金屬迷必讀的刊物。許多年輕的音樂人也意識到,他們不是只能窩在角落玩金屬,還能透過每週一次的百強名單來爭取機會。
這些新興樂團彼此之間也開始合作、製作合輯,透過獨立唱片公司發行作品。比起三元老和宗師們,新樂團將走向更快速、更有厚重感、更具張力與攻擊性的路線。而短命的龐克熱潮也給金屬樂讓出了表演和發展空間,當Motörhead登上英國專輯排行榜後,他們吸引了一群以其強烈忠誠度而著稱的聽眾,也吸引了新樂團前仆後繼的出現,金屬樂巡演的足跡迅速遍佈全英國。不僅在英國,而且整個美國和歐洲也同樣雨後春筍般四處湧現新的金屬樂團,分隔三地截然不同的音樂運動正在凝聚成一股力量,賦予重金屬新的面貌。儘管如此,各大唱片公司和其發掘部門,都還沒有意識到這股正在崛起的趨勢。因此大多數的新樂團都與小型獨立唱片公司簽約,其拿到的簽約金少到只夠發行單曲,也無法配送到國外。而龐克搖滾衰落後,大多數情況下都朝著更「藝術」和「注重外在風格」的後龐克路線走去。不是特別喜歡(或討厭)這種變化的龐克青年,紛紛轉向最龐克的金屬樂團 —— Motörhead。結果,大量的金屬聲音滲入已經分支的龐克世界,這反過來也會對隨後的金屬世界產生重大影響。
一些龐克族群在憤怒之下,以硬核龐克捲土重來。這種音樂變得更加極端,使用半音階和二和弦曲目。它解構搖滾的邊緣規則而使自己脫離了搖滾,並透過親力親為的方式建立一個內部運轉機器,由小錄音室、自費雜誌、地下電台、小唱片行、錄音帶交易商和俱樂部組成。硬核龐克也成為一個與金屬平行的世界,兩邊的創新互相傳遞,然後推動了對方的進化 —— 硬核龐克學習了震動地板的金屬鼓點,然後將它改變,這些元素後來又被金屬場景接納;金屬樂採用了硬核龐克略顯刺耳的嗓音,把唱法變得更加極端,然後將它們傳回去,在硬核龐克場景又得到了熱烈的迴響。70年代中期開始,金屬樂自己正在經歷與體育場搖滾的眉來眼去,過程中幾乎被同化,但英國重金屬新浪潮的地下運動又將它拉往另一方向,嘗試與硬核龐克做同樣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兩種流派都借鑑了搖滾世界的主題,並將其調整到適合自己的形式中。金屬樂採用了體育場搖滾的冗長複雜獨奏,但透過硬核龐克視角的過濾,使它們變得混亂和暴力,也將後期前衛體育場搖滾的延長橋段轉化為新的金屬歌曲結構。反過來,主流搖滾樂也汲取了金屬失真和龐克節奏的理念。
華麗金屬出現、原型金屬出現分水嶺:1970年代末期
在美國,曾擔任Black Sabbath演唱會暖場團的Van Halen也開始嶄露頭角,其成員Eddie van Halen更確立了當代頂尖吉他手之一的地位。他在首張專輯《Van Halen》中的〈Eruption〉一曲被廣泛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吉他獨奏之一,同時也被視為金屬樂歷史上的里程碑。Van Halen的作品甚至攻進了流行音樂市場,在美國排行榜上取得驚人成績。他們不僅讓金屬樂變得更有市場價值、重新定義了硬式搖滾和整個搖滾樂壇,也改變了大眾文化,使當代重型音樂成為真正的流行現象。與之前所有偉大的吉他演奏家不太一樣的是,Eddie van Halen顛覆了吉他世界,他不僅開發出一系列新技術和寫作法,革新了吉他演奏方式、也不只是對技巧的完美掌握度讓許多音樂人甘拜下風,還有他執意追求腦海中完美音色的匠人精神 —— 改變了高性能吉他的設計思路,還創造出一種經典的吉他音色「Brown Sound」。
Eddie van Halen,由於精湛的吉他彈奏技術而聞名,成為「吉他英雄」這個名詞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70年代末期,受到Van Halen的成功啟發,金屬樂開始在美國南加州發展起來,華麗搖滾的概念同時也轉移到金屬世界。興起的樂團如Mötley Crüe、Ratt、Dokken及Quiet Riot等都是由於70年代原型金屬(尤其是Led Zeppelin的形象與態度)的影響而組成。一些在日落大道發跡的樂團:例如Mötley Crüe,他們加入滑稽的戲劇效果、華麗鮮豔的服飾、將皮革改為蕾絲、刮蓬噴膠的長髮、在臉上化著誇張的舞台妝;而且他們的音樂更容易令大眾接受、更適合廣播電台播放,因此被稱為「華麗金屬」、「髮型金屬」、「流行金屬」。通常是由視覺造型來區分,因為除了這種風格之外沒有樂團會使用過度的裝扮和誇張髮型。華麗金屬的特徵是濃粧艷抹、搭配女性服飾、甚至女性內衣,因此被認為是凸顯跨性別特質、反叛男人既定形象的流派。另外他們用詞大膽、強調享樂主義和放蕩舉止。美國唱片公司已經不停在金屬樂中尋找獲利的方法,但不幸的是,大多數英國金屬樂團並不完全適合美國大眾的口味,而華麗金屬本質上是回應了老闆們的祈禱。事後證明,它確實席捲了美國主流市場,而這場盈利風暴的中心就在洛杉磯。
AC/DC處在重金屬誕生時的邊緣地帶,也被錯誤貼過「重金屬」的標籤,如今人們都同意他們是標準的搖滾樂團
當新的地下金屬運動在英國興起後,許多年輕的樂團都渴望自己製作原始的、充滿活力的、革命性的音樂。一方面是出於對華麗金屬、商業主義流行的蔑視,另一方面是為了讓英國龐克的遺產繼續維持下去(一些對龐克沒有好感的樂團,則著手在音樂上全面超越他們)。這些年輕的樂團聚集在車庫裡練習、磨合、創作,迅速形成了對華麗金屬巨大的反作用力。透過演奏更快、更大聲、更強硬的聲音、更激進的歌詞,將早期原型金屬和硬式搖滾重新建構為更具金屬感和前衛的聲音,進而刻劃出獨樹一格的音樂,這就是即將出現的傳統重金屬雛形。英國金屬音樂人通過炫耀飛快的即興重覆段、尖亮的吉他獨奏和高亢的人聲(儘管仍亞於多年後出現的力量金屬),將金屬樂逐漸塑造成如今大多數人都知道的超級流派。
關於早期樂團是否有資格符合「重金屬」或簡稱為「硬搖滾」的論點,那些以藍調為根源、更重視旋律的作品,在當代就是最重型的音樂。然而在今日已被評為較輕的搖滾樂,這是音樂定義在不同時代普遍升高後的結果。1975年推出《High Voltage》專輯的AC/DC就是最好例證,1983年,《滾石雜誌搖滾樂百科》的條目開頭寫著「澳洲重金屬樂團AC/DC」。搖滾歷史學家Clinton Walker寫道:「在今日,稱70年代的AC/DC是重金屬樂團已經變成不準確的了,以現在的標準來說他們是搖滾樂團。但他們剛出道的年代,那音樂可夠嗆的,又粗又麻」。這個問題不僅是一個變動的定義,音樂風格和觀眾認同的標準也持續在變化中。此外,《滾石》雜誌認為AC/DC是將硬式搖滾和傳統重金屬結合起來的宗師。
儘管大多數其他帶有「重金屬」標籤的70年代樂團都對音樂史和金屬樂史做出了重大貢獻(包括許多常被遺忘的先驅樂團:Dust、Leaf Hound、Suck、Josefus、Coven、Cactus),但他們的風格都屬於搖滾和硬式搖滾範疇,因此不需要新的流派名稱來對其進行分類,許多人便以「原型金屬」或「早期重金屬」來描述這段試驗中的過渡時期,例如音樂人Andrew O'Neil在他的書《A History of Heavy Metal》中便這樣應用。但「原型金屬」這個詞仍是主觀的、因人而異的,有些人認為重金屬在1970年就誕生了、有些人則認為1980年之前的所有東西聽起來都不像金屬樂(我也傾向這種觀點)。儘管存在歧義,與同時代人相比,Black Sabbath很明顯在70年代開創了一種新的歌曲創作和製作方法,最終為金屬樂流派奠定了基礎。這些樂團在70年代末期發行的作品,用一種更直接的方式定義了傳統重金屬的原型,他們成為金屬樂先驅是無庸置疑的。這些樂團中最重要的是 —— Motörhead、Rainbow和Judas Priest。
傳統重金屬的混沌雛形:1978年至1979年
金屬樂始祖之一的Rainbow
Rainbow的《Rising》(1976) 和《Long Live Rock 'n' Roll》(1978),以及Judas Priest在70年代最後的兩張專輯《Stained Class》(1978) 和《Killing Machine》(1978) —— 為原型金屬指明了創新方向。儘管這四張專輯應該歸類為硬式搖滾,但與之前幾乎所有的硬式搖滾(包括Black Sabbath的70年代專輯)相比,它們專注於更緊湊、更具侵略性的演奏風格、更有能量的歌曲創作。這些專輯是重大的風格演變,因為它們包含了由強力和弦帶動出更鮮明的聲音、令人振奮的吉他獨奏和琅琅上口的人聲,並融入易於理解的流行歌曲結構中。多數主旋律都是圍繞著幾段即興重覆段交替構成,最後逐漸進行到高潮的吉他獨奏,或是即興重覆段的音程向上提高八度,又或是轉調到一個「凱旋式」的大調音階。這些優秀的吉他段落和獨奏克服了所有搖滾歌曲結構的限制。
《Stained Class》不僅開啟了Judas Priest的巔峰時期,在風格和表現力方面,也是他們職業生涯相當重要的專輯之一,因為它更早塑造和製作了金屬樂的可能性,奠定了「純粹的金屬聲」。如果《Black Sabbath》是火花,那麼催化劑就是《Stained Class》。在〈Exciter〉之類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極端金屬起源的蹤跡。這些作品正在嘗試一種相當「前衛」的、受藍調影響的黑暗聲音,進一步探索了五重奏,走向更具攻擊性的技巧和主題。以悶音節奏吉他和快速雙踏大鼓為主,融合尖亮的人聲和主奏吉他,雖然在模式和音階上仍未擺脫幾十年來的搖滾樂限制,但明顯設立了重振金屬流派的技術基準。這在〈White Heat, Red Hot〉、〈Stained Class〉及〈Saints In Hell〉中也有所展示,雖然形式上更遵循中板節奏,但發展性仍很明顯。就像許多仍在地下活動的英國重金屬新浪潮作品一樣,這張專輯也在鍛造金屬上提供了穩固的基礎,以拓荒的原始性而享有盛名。
1979年初,Motörhead第二張專輯《Overkill》更加提煉他們上一張專輯的元素 —— 響亮、快速、兇猛,是70年代末期最具變革性(或啟發性)的搖滾專輯之一,它並未跟隨Black Sabbath建立的「黑暗」慣例,而是插入真正的「攻擊性」,並以高度集中的即興重覆段描繪出速度所帶來的強烈衝擊力,這種關注「節奏」並交給它主導的創作方式,將會在未來的金屬樂經常見到。如果人們想知道搖滾與金屬之間的界線在哪裡,這就是絕對的界線。Phil Taylor雷鳴般的鼓聲、Eddie Clarke機槍式的斷奏,Lemmy則以震撼貝斯聲和侵略性極強的粗啞嗓音將一切緊密結合。而金屬正在尋求獲得這種能量和暴力,Motörhead無疑比70年代的任何其他音樂或樂團都更「金屬」,不僅設下了速度標竿、將金屬樂帶入另一個維度、確立他們神話般的聲譽,也成為鞭擊金屬等極端子流派的源頭之一。他們的影響力比大多數人設想的還要深遠,如果今天有人認為Motörhead很老套,那只是因為幾十年來有無數樂團模仿了他們的原創作品。
同樣在1979年,以原型金屬為特色的其他代表包括Scorpions和Saxon,這兩個樂團當年的新專輯都處於硬式搖滾和傳統重金屬的邊緣。除了Judas Priest之外,這些重金屬先驅中的每個樂團都在80年代轉回更輕、更靠近硬式搖滾的聲音,將建構金屬樂的工作再次交給其他新興樂團。儘管「重金屬」這個術語已經用了十多年,但它從來沒有一種具體化、有連貫標準的音樂風格可以依附,這個詞在整個70年代仍然相對不明確。然而,最早由Black Sabbath播下並由Rainbow和Judas Priest等樂團培育的重金屬種子 —— 即將發芽成為第一批真正的重金屬作品。
傳統重金屬誕生:1980年
金屬樂始祖之一的Judas Priest
在某些情況下很少有爭論的:Black Sabbath之後,下一個主要的金屬樂始祖就是1980年發行第六張專輯《British Steel》的Judas Priest。金屬媒體網站「Metal Recusants」評論道:「Black Sabbath創造了重金屬,但將它完善的是Judas Priest」。對許多人來說,Judas Priest是繼Black Sabbath後,深具決定性意義的重金屬樂團。許多金屬音樂人也一再表示,Judas Priest是第一個真正的重金屬。他們融合Black Sabbath的沉重、Deep Purple的技巧,加上些微的Led Zeppelin和他們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成為重金屬宗師之一,對許多金屬樂手產生巨大影響力,橫跨三個世代。除開創雙踏大鼓與電吉他同步的十六分音符低音節奏,彰顯了侵略感,也是「雙吉他對決」概念的先行者,使金屬樂有了獨特張力。瑞士作家Ian Christe在他的書《Sound of the Beast》裡面寫道:
「Black Sabbath的觀眾,領略了影響深遠的聲音。到了70年代中期,Thin Lizzy帶來陰沉貝斯和複雜的雙吉他、Alice Cooper的舞台藝術、Queen的炙熱吉他和艷麗歌聲、以及打響中世紀題材的Rainbow...。直到Judas Priest的出現,才從硬搖滾各種不同的亮點中,簡化並統一了金屬樂音調。這是第一次,重金屬成為一個真正屬於它自身的流派」。
1980年是重金屬誕生並發展的關鍵一年,當時滲透到音樂周圍的想法和創意已經聚攏、並凝固成一種世人無可否認的新聲音。Black Sabbath在一年前開除了主唱Ozzy Osbourne,改由Rainbow的Ronnie James Dio接替,不同的主唱也帶來不同的歌聲和音樂方式,給了他們另一種寫歌的角度和靈感,與之前幽暗低沉、經常朦朧迷離的搖滾樂截然不同。Judas Priest也擺脫他們在70年代中期浪漫、迷幻、偶爾前衛的搖滾聲音,在即興重覆段中使用結構,同時還精進了錄音與混音品質,開發出迄今為止最具侵略性的專輯,走上一條新的音樂軌跡。Iron Maiden是三組樂團中最資淺的,不過毫無疑問,他們更注重旋律、帶來最多的原始能量和速度,製作了一種非常獨特的標誌性聲音,迅速吸引大量的忠實聽眾、還有已經四分五裂的部分龐克樂迷追隨。這三個樂團都跨越了搖滾、硬式搖滾和重金屬之間的界線。
傳統重金屬的誕生便由這三張開創性、同時在1980年4月發行的經典專輯帶頭:Black Sabbath的《Heaven and Hell》、Judas Priest的《British Steel》和Iron Maiden的《Iron Maiden》。這些專輯建立了一種大膽的新風格,進一步砍掉原型金屬的硬式搖滾根源,並完全切斷與藍調的聯繫;聲音更厚實、更粗獷,力道飽滿的活躍鼓點、充滿魅力的貝斯聲線、強勁的節奏吉他和放聲尖囂的吉他獨奏,這一切直到今天仍然是重金屬的典範聲音。它已經不再依附於搖滾樂的形式、樂句、美學和主題,這是一種不同類別的重型音樂,有了自己的意識形態。金屬場景現在雄心勃勃,不論是在唱片市場或是地下音樂界,都充滿了源源不絕的創意和活力,這三個英國樂團不僅引燃了金屬樂的迅速傳播潮,並建立了「重金屬」明確的定義分界線。在接下來的十年裡,隨著數百個樂團模仿這些專輯,重金屬的形式和名字也變得清晰而有內涵,並與之前的搖滾和硬式搖滾專輯有著鮮明無比的區別。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04.eyny.com/) | Powered by Discu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