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蕨
Platycerium
拍攝地點:2010台北花博 未來館
在蕨類植物之中,Platycerium鹿角蕨的形態非常奇特。鹿角蕨又稱蝙蝠蕨,英文俗稱Staghorn Fern,是Platyceriaceae
鹿角蕨科Platycerium鹿角蕨屬多年生的常綠附生草本植物,全世界只有十八種原生的鹿角蕨,它們大多數附生在樹木或石頭之上。分別為原生於澳洲的掌葉鹿角蕨(P. bifurcatum)、深綠鹿角蕨(P. hillii)、立葉鹿角蕨(P. veitchii)、長葉鹿角蕨(P. willinckii),原生於亞洲的皇冠鹿角蕨(P. coronarium)、大葉鹿角蕨(P. grande)、何其美鹿角蕨(P. holttumii)、馬來鹿角蕨(P. ridleyii)、華麗鹿角蕨(P. superbum)、印度鹿角蕨(P. wallichii)、女皇鹿角蕨(P. wandae),原生於非洲的圓盾鹿角蕨(P. alcicorne)、象耳鹿角蕨(P. elephantotis)、腎葉鹿角蕨(P. ellisii)、馬達加斯加鹿角蕨(P. madagascariens)、四叉鹿角蕨(P. quadridichotomum)、三角葉鹿角蕨(P. stemmaria),以及原生於美洲的美洲鹿角蕨(P. andinum)。研究指出,鹿角蕨屬的孢子萌發方式、片狀體形狀、原葉體發育類型,尤其是毛狀體形狀及分布復雜性,與同為水龍骨科的石葦屬(Pyrrosia)有著極其相似之處,兩者應有密切的親緣關係;但也另有學派認為它與雙扇蕨屬(Dipteris)和燕尾蕨屬(Cheiropleuria)較為接近。
鹿角蕨有兩種形狀完全不同的葉片長在同一株植物上:第一種是帶有孢子囊的“孢子葉”(又稱fertile fronds“能育葉”),孢子葉葉型分叉,呈鹿角狀,當長在葉端底部的孢子成熟時,孢子便能隨風散落到較遠的地方繁殖。第二種是長在基部,圓形至盾形的“營養葉”(又稱barren fronds“不育葉”),營養葉一片覆蓋在另一片之上重疊著生長,保護著根部,並負責攔截從上方流下來的珍貴水分和養分。
鹿角蕨為附生性氣生植物,可附生於樹幹、岩石、蛇木板、蛇木柱生長。葉有兩型,其一為不稔性假葉,即基生不育葉(營養葉),呈圓形或扇形,原為綠色,成熟時轉為乾褐色,能包覆基部之附著物;另一為有稔性的正常能育葉(孢子葉),葉背能生長孢子囊群,懸垂性,形似鹿角,若栽植於蛇木板上,彷彿懸掛於牆上的麋鹿頭標本,饒富情趣。麋角蕨在歐美園藝栽培中較為普遍,常見附生栽培於樹幹、岩石、古老枯木,或應用於吊盆、籃架裝飾觀賞,是觀賞蕨類中姿態最奇特雅致的一種,且性耐陰,為室內或溫室植物中高貴稀有的珍品。
孢子葉葉端底部的孢子囊呈棕啡色
圓盾鹿角蕨(P. alcicorne) 猴腦鹿角蕨
長葉鹿角蕨(P. willinckii)
布魯米鹿角蕨
佛基鹿角蕨
三角鹿角蕨
荷式鹿角蕨
安地斯鹿角蕨
原產地
原生的鹿角蕨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們最常見到的是Platycerium bifurcatum “二叉鹿角蕨”,不同品種的二叉鹿角蕨,葉尖分叉由二叉至五叉都有。二叉鹿角蕨與Platycerium superbum“超大鹿角蕨”及Platycerium hillii“昆士蘭鹿角蕨”(又叫“深綠鹿角蕨)均來自澳洲。
Platycerium superbum
超大鹿角蕨
Platycerium elephantotis象耳鹿角蕨
來自非洲赤道的Platycerium elephantotis“象耳鹿角蕨”,是唯一孢子葉葉尖沒有分叉的鹿角蕨;此外,顧名思義,Platycerium andinum“安第斯鹿角蕨”來自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是美洲唯一的品種。
亞洲方面,鹿角蕨中最大的品種Platycerium wandae“女王鹿角蕨”來自爪哇;Platycerium coronarium “皇冠鹿角蕨”來自緬甸至越南一帶,它們的孢子葉是所有鹿角蕨中最長的;原產的Platycerium grande“大葉鹿角蕨”只在菲律賓群島出現,而屬於小型品種的Platycerium wallichii“鹿角蕨”則來自雲南至印度一帶。
Platycerium wandae“女王鹿角蕨
Platycerium coronarium
皇冠鹿角蕨 | |
值得注意的是,Platycerium veitchii“立葉鹿角蕨”和Platycerium quadridichotomum“四叉鹿角蕨”均來自半沙漠地區,所以立葉鹿角蕨能與別不同地好強光並耐旱,而在原生地的四叉鹿角蕨能在旱季時整株枯乾休眠數月,直到雨季的再臨才回復生機,所以這兩種鹿角蕨的種植方法與其他略有不同。
土壤
若以附生方式種植,多數以苔蘚作為土壤介質,然後每年春季加入新的苔蘚,令鹿角蕨根部有更多生長的空間。若以花盆或吊籃種植,可以用苔蘚加入少量腐葉土和少量碎木碳粒混合,腐葉土能提供養分,木碳能防止土壤變酸。此外,為保持根部透氣通爽,亦可選用有底孔的闊口素燒盆或瓦盆種植。
光照
幾乎所有鹿角蕨都喜歡明亮的散射光線,害怕強光直射,最好在夏季給它們遮去50%-70%的陽光,在冬季低溫的日子則可接受柔和的日照。
溫度
鹿角蕨能耐35℃高溫,最適溫度為20℃—25℃,越冬溫度不低於10℃;不過據說在溫帶地區,被馴化的鹿角蕨能耐短暫的0℃低溫。鹿角蕨喜歡溫暖潮濕的氣候,這種環境若通風不良會容易招來蚧殼蟲或蚜蟲,所以平時應注意保持通風良好,並間中檢查葉片是否有小蟲出沒。
澆水
澆水的方法有好幾種:有人將整個鹿角蕨的基部(即營養葉)連同附著物(例如蛇木屑板或木頭)浸入水中三至五分鐘,使中間的苔蘚能吸足水分;若是盆種,可將花盆底部浸在水中三至五分鐘然後取出,待底孔不再滴水才放回原處;亦有人認為只須用噴水壺將植株連同苔蘚或土壤一起完全噴濕即可。
很多時候鹿角蕨都因澆水太多而不幸地被淹死,所以應在苔蘚或土壤開始偏乾時才澆水,通常每星期澆水一次,視乎天氣而定。在營養葉中央的“孢子葉生長點”不應長期積水;平時應保持充足的空氣濕度,例如間中在植株四周噴灑水霧,或者在鹿角蕨附近放一小盆水亦可,當氣溫高於30℃時更要注意保濕。
無論如何,任何時候鹿角蕨的介質都不應完全乾燥。
施肥
生長期間,每月一次將少量腐熟有機肥或氮肥用大量清水開成稀薄液肥,用澆水的方法灌溉,順便當作澆水一次,亦可以水霧方式直接噴灑在葉面。注意施肥不宜過量,以免燒傷植株。
繁殖
以分株法繁殖鹿角蕨的成功率較高,最宜在溫暖的六月至七月間進行。以下介紹模仿附生狀態的種植方法:
當鹿角蕨基部的營養葉附近長出的小幼苗高約十厘米時,用刀片小心地伸入營養葉底部,將幼苗連新根沿著圓盾狀的營養葉切下備用;
將苔蘚以清水完全浸透後,拿起來用手擠出水分備用;
在蛇木屑板或有縫隙的木頭中央舖上苔蘚,苔蘚的範圍要比幼苗的營養葉大,而且植株根部必須有足夠苔蘚保護;
將整個鹿角蕨幼苗的營養葉連根覆蓋在苔蘚上,然後用麻繩或鐵線將鹿角蕨綁扎固定在蛇木屑板或木頭上,模仿它們在大自然的附生狀態,綁扎時要小心以免弄傷葉片;掛起或平放在陰涼的位置靜待生長,平時要注意噴水保濕。
...